地景風土、老街人文與在地扎根的堅韌(下篇)
文/圖:許經緯(梓辰文化創造)
在山城甦醒的時刻,起身循著悠悠柔和的光線走訪巷弄之間,步行橫越寶來二橋,注目著橋下荖濃溪滾滾奔騰的氣勢,與其說是注目著,不如說是筆者被荖濃溪注視著,並遙想到當年八八風災的景象,令人深深感受到人在大自然的面前,是如此渺小,不由得肅然起敬;隨著太陽日漸升起,溫度逐漸攀升,步行回到了住宿地,準備啟動一天的行程。
發揮社區企業精神的在地典範|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
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為「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」所經營的社區實體據點,秉持「與大地和諧共處」的理念,以「生活」、「生態」、「生產」為發展方向,推動災後重建、福利照顧、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為目標之社區工坊,主要製作陶藝品、植物染、窯烤麵包等產業。
在李婉玲執行長多年來紮根的堅持下,從莫拉克風災之後,藉由陶藝、植物染、編織等多項手工藝課程與活動,用陪伴與相互扶持來撫慰災後鄉親恐慌與無助的心情。從幼稚園開始就一齊參與社區事務的妹妹們,如今長大也成為共享空間的小幫手,「社區企業」是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未來十年的目標,多年來努力地向這個目標邁進,經過長年扎實的在地耕耘,逐漸成為在地標竿,以及各界社區學習型的典範指標,也具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。
筆者初次體驗手作植物染「日作染」,從素人所培育而起的社區媽媽擔任手作老師,講解各種適合於染織的植物特性,窯烤麵包的天然酵母風味,並在婉玲阿季的悉心說明之下,深深溫暖了踩線團園們的心,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,職人精神與城鄉韌性,表露無遺,只要有大家在的地方,是那樣地令人安心!
本土香料之王|獅山胡椒園
筆者首次拜訪是五年前了。五年之後舊地重遊,仍然有許多的感佩。獅山胡椒園現任園主為陳裕隆先生,上一代陳振山先生從屏東農專(現屏東科技大學)教授許博文的手中獲得胡椒苗,經過多年艱辛嘗試種植成功,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本土胡椒園,至今已超過一甲子。將胡椒入菜的美味佳餚,如胡椒雞(湯)、胡椒香腸、胡椒炒三層肉、胡椒蝦、自家養殖的台灣鯛、生胡椒炒豬肚等等,同時還遇到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蒞臨,洽談簽署大學社會責任計畫(USR),足見獅山胡椒園在產業實踐的重要性。
國軍遺眷屯墾區|六龜中興社區
六龜除了老街聚落之外,也有國軍屯墾區。六龜不僅有漢人、客家人以及原住民,甚至還有隨著國軍大部隊撤守台灣之後,進入六龜屯墾區的眷村故事,進而形成的眷村文化與故事(包括參與印度遠征軍、遼西會戰及其他重要戰役等大戰的榮民遺眷)這裡有農墾聚落老兵農墾史的變遷史,落地生根之後,構成豐富的六龜風情。
如今的中興里包括中庄、山腳、尾庄、草坔等聚落,筆者主要走訪聚落中庄。村中大多是來自1959-1961年之間,國民政府設立的屯墾區,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,政府鼓勵許多退伍老兵攜家帶眷來此定居,並用「中興大業」之意命名之。在協會理事長碧雲阿季及幾位熱情活潑的社區媽媽的帶領之下,活力四射的騎著機車嚮導著筆者一行人,訴說著眷村的生活大小事,以及發展如培育著山茶等「林下經濟」的概念,跟前跟後的米克斯LUCKY隨行在側,興奮地猛搖尾巴,濃厚的眷村人(犬)情味,表露無遺。
除此之外,在社區中開立了將近一甲子的雜貨店「酉山商店」,仍然掛有老字號「菸酒專賣」的文字標記,是屬於中興社區鄉親們的集體記憶。第一帶牛爺爺以愛下棋出名到忘我的程度,甚至在社區小朋友間流傳著「去牛爺爺家的店吃糖果不用錢」的生活趣事,目前為二代經營,在社區中充滿著濃厚的人情味!
伯公與湧泉的庇護之地|新寮社區
社區發展協會導覽員、同時為在地邱家大戶「邱浩一」叔仔表示,新寮是六龜最南邊的一個里,自清朝年間,便有來自南部六堆地區的客籍先民來此開墾,早年多以農事為主業,也曾引進美濃黑豬豢養,並盛行養蠶事業,鼎盛時期高達百餘戶。墾拓於1775年的新寮古道,是運用當地河石堆砌而成的步道,可直通新威森林公園,為先民過去採集農產及日常通行路徑,也留下了客家先民披荊斬棘的堅毅足跡。
百年古井及湍流不息的仙人圳,是當地居民日常飲水及灌溉農地的重要資源,土井伯公及龍井伯公,露天祭壇的形式,展示不同於閩式土地公廟的傳統客家伯公信仰,也守護著古井和客庄居民;近年,社區亦將咖啡納入地方的「湧泉」元素融入咖啡,轉譯成為來自新寮伯公的祝福:古井咖啡。
庄頭的「新富商店」雜貨店,開設於1939年,至今仍是當地人日常用品的採買所在,也成為諸多文青駐足停留採集故事的地方。
在浩一叔仔的解說之下,知悉許多諸如「老人路」、「九兄弟」、原住民下山出草、及地方人對原住民復仇的地方奇聞軼事(較為血腥,在此略過),為新寮增添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表情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裡仍保留著已失去機能的新寮舊吊橋,雖然只剩下遺跡,但似乎仍能見到地方繁盛的殘影,可作為地方發展的見證,而此處為新寮社區近期想要重新復興的社區據點。
淺山六龜的形象豐富,且具有多元的族群故事,同時地方產業職人所具備樸實與堅韌的特質,絕對是令人感到超乎想像的驚艷!